注524 (清)楊方熾:《奇台縣鄉土志·歷史》。
注525 (清)閻緒昌等:《鎮西廳鄉土志·城池》。
注526 (清)巨國柱:《阜康縣鄉土志·兵事錄》。
注527 (清)黎炳光:《英吉沙爾直隸廳鄉土志·兵事錄》。
注528 參見(清)許國楨:《伊犁府鄉土志·地理·牧界》。
注529 參見佚名:《烏什直隸廳鄉土志·地理》。
注530 (清)許國楨:《伊犁府鄉土志·地理·國界》。
注531 (清)曾炳熿:《凸魯番直隸廳鄉土志·序》。
注532 參見馬大正:《新疆地方誌與新疆鄉土志稿》,見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中心編:《新疆鄉土志稿》, 777頁。
注533 作者單位,復旦大學歷史系。本文得到國家社科基金、上海社科基金、復旦大學“985工程”、復旦人文基金(批准號:11BZS004/20008BTQ002/07FCZD007/2011RWXKZD017)的資助。
注534 參見巴兆祥:《中國地方誌流播留本研究》,275頁,上海,上海人民出版社,2007。
注535 莊威鳳等:《中國地方誌聯和目錄》,340頁,北京,中華書局,1985。
注536 徐復、季文通:《江蘇舊方誌提要》,707~708頁,南京,江蘇古籍出版社,1993。
注537 留本內閣文庫:《內閣文庫漢籍分類目錄》,111頁,內閣文庫,1956。
注538 參見莊威鳳:《〈中國地方誌聯和目錄〉編著輯要》,載《汕頭大學學報》,1994(4)。
注539 (清)萬邦維修,衞元爵等纂:康熙《萊陽縣誌》卷首,《奉上修志敕文》,清康熙十七年刻本。
注540 (清)高得貴修,高龍光增修,張九徵、何洯等纂:康熙《鎮江府志》卷首,《張九徵序》,清康熙二十四年刻本。
注541 康熙《鎮江府志》卷23。
注542 參見康熙《鎮江府志》卷首,《劉鼎序》。
注543 (清)何紹章等修,呂耀鬥等纂:光緒《丹徒縣誌》卷21,清光緒五年刻本。
注544 參見(清)朱霖等纂修:乾隆《鎮江府志》卷24,清乾隆間刻本。
注545 參見康熙《鎮江府志》卷29。
注546 參見乾隆《鎮江府志》卷24。
注547 乾隆《鎮江府志》卷25;光緒《丹徒縣誌》卷21。
注548 參見(清)劉誥等修,徐錫麟等纂:光緒《丹陽縣誌》卷13,清光緒十一年刻本。
注549 參見馮煦等纂修:民國《金壇縣誌》卷5,民國十五年鉛印本。
注550 參見光緒《丹徒縣誌》卷26。
注551 參見光緒《丹陽縣誌》卷35。
注552 參見光緒《丹陽縣誌》卷19。
注553 參見乾隆《鎮江府志》卷29。
注554 參見光緒《丹徒縣誌》卷22。
注555 參見光緒《丹徒縣誌》卷26。
注556 參見光緒《丹徒縣誌》卷33、46。
注557 參見光緒《丹陽縣誌》卷20。
注558 參見張玉藻等修,高覲昌等纂:民國《續丹徒縣誌》卷13,民國十九年刻本。
注559 南京師範大學古文獻整理研究所:《江蘇藝文志·鎮江卷》,539頁,南京,江蘇人民出版社,1994。
注560 康熙《鎮江府志》卷36。
注561 (清)胡淦等纂修:乾隆《滄州志·凡例》,清乾隆八年刻本。
注562 徐復、季文通:《江蘇舊方誌提要》,709頁。
注563 參見(清)李景嶧等修,史炳等纂:嘉慶《溧陽縣誌》卷1,清嘉慶十八年刻本。
注564 參見嘉慶《溧陽縣誌》卷9。
注565 乾隆《鎮江府志》卷首,《朱霖序》。
注566 留本江户時代習慣稱清朝赴留商船為唐船、清朝商人為唐商、漢籍為唐本。有關江户時代留本的漢籍輸入總況,可參見[留]大粹修著,戚印平等譯:《江户時代中國典籍流播留本之研究》,杭州,杭州大學出版社,1998。
注567 參見巴兆祥:《中國地方誌流播留本研究》,35頁。
注568 《舶載書目》第二十七冊卷40,吹田市,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,1972。
注569 倉修良:《方誌學通論》(增訂本),9頁,上海,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,2013。
注570 康熙《鎮江府志》卷2。
注571 康熙《鎮江府志》卷49。
注572 康熙《鎮江府志》卷2。
注573 康熙《鎮江府志》卷4。